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何丽娜 谢孜毅 通讯员 方敏娟 王婷
国潮兴起、传统文化兴盛,属于中医的“国潮风”越刮越大。
无论满头白发的老人,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成为了中医药的获益者。
【资料图】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更,随时调整食疗方子;从久坐到开始运动,散步、太极拳、五禽戏拥有了更多粉丝;选择按摩、针 灸、刮痧、拔罐等中医技法成为放松身心的方式……
其实,中医药文化辉煌灿烂,几千年来佑护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20年之后,新冠疫情为全世界上了一堂代价沉重的健康意识强化课。整个过程中,中医药从未缺席,从一号方、二号方到方仓医院里的太极拳和八段锦。
中医药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大众对其价值的重新审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时代价值正在不断被挖掘。
乘势而为。
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浙报集团潮新闻携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共建的“浙江中医药潮鸣智库”应运而生,汇聚省内中医药政策、学术、临床、基层和产业各领域的“最强大脑”,推进浙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潮流:青年少年都成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年轻人比想象中更爱中医,更爱养生。 在《2022年轻人新中式养生报告》中,新中式养生更受年轻人欢迎。数据显示,70后-90后居民选择新中式养生的比例最高。比如白天花15分钟敷草本眼罩,晚上花15分钟泡脚……新中式养生可以让他们一边认真搞钱,一边碎片化养生,保住“革命的本钱”。
公共场所里的按摩椅被年轻人集体占领, “保温杯里泡枸杞”渐渐从网络梗照进现实。古老的中医药正以全新的面貌再次融入大众的生活中。
艾草啤酒、中药奶茶、益母草咖啡、中药糕点横空出世,装修板材、装饰画纷纷融入草本材料,《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热销,秋润肺、冬进补成为妇孺皆知的养生知识。不可否认,中药已然成为了连接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纽带,撬动了中医药文化和产业的发展繁荣。
谁能想到,方正规矩的小格子,透着混杂“苦味”的中药柜,竟然成为了很多人争相拥有的潮人必备实用家居。中药柜改造不知不觉占据文艺潮人的社交媒体,喜欢用复古、传统文化符号标记自己生活的年轻人,在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上得到了创作灵感。
中医药文化的“下沉”已经渗透到了中小学生。比如近日,在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就掀起了一股“校园中医药文化热潮”,用中医药这把“钥匙”,开启青少年的智慧,种下“杏林种子”,多载体培育孩子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孩子传递家庭”,引导青少年主动作中医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
中医药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正在为年轻态的传统文化复兴提供“活的”营养源泉和不竭的动力。
政策:支持鼓励中华民族瑰宝蓬勃发展
政策引导给中医添了一把火。
中医养生,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强监管的医疗行业,政策对中医的支持鼓励态度从2016年之后就坚定不移。
2016年2月,国务院一纸《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放宽中医药的服务准入,同年年底的《中医药法》颁布后,正式宣告中医第三方医疗机构由许可管理开始依法实施备案制管理。包括中医诊所、第三方医疗机构等,都乘着“中医国潮风”开始了特色的中医服务差异化布局。
去年,国家卫健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强调了中医药在老年健康中发挥的作用,要求加强各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制订相关标准规范,培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与此同时,还鼓励中医医师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中医药服务。《“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更是指出,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应以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以中医养生、中医保健和中医药康复为宗旨,打造集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于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
再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中医药发祥地之一的浙江,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杭州跨湖桥遗址陈列着世界第一个草药罐,在良渚古城遗址、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芡实等中药以及中医器具,宁波田螺山出土的灵芝样本,将灵芝作为医药用途的使用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6800年前。世界最早的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国第一家官办民助医院安乐坊、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等,均诞生于浙江。
近年来,浙江省被列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浙江中医药传承创新省际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二,到2022年末我省在全国三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A+级中医院数量全国并列第三,A级中医院数量居全国第一,中医医疗服务量稳居全国前三,浙江中药消费市场居全国第三。
利好政策持续加码,浙江的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蓬勃发展,“中华民族瑰宝”魅力和活力不断焕发。
人才:大师领衔传承创新步履不停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去年,一部以中医药为核心的6集国潮中医文化系列纪录片《杏林医者》,沉浸式带领观众体悟中医之美。聚焦人、记录
人、展现人,在宏大叙事中不忘烟火呈现、故事架构,解读不一样的“硬核中医”群像。
在浙江,现有中医药领域院士1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名、国家岐黄学者5名,省国医名师、省级名中医和基层名
中医362名,建有省级以上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20个。
90岁的国医大师葛琳仪,形成了葛氏“三位合一、多元思辨”“以补为守、善用清和”以及“用药简练、衷中参西”等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从医60年,她依然耳聪目明、步履稳健。
葛琳仪以善治咳喘顽疾等肺系疾病而著称。1971 年,她主持了“浙江省防治慢性气管炎协作组”工作,先后对七叶一枝花、侧柏叶等52种药物进行了临床与药理研究,在对上万名慢性气管炎患者治疗基础上,制定了慢性气管炎临床分型及治疗规范,筛选出多种有效单味中草药及药方。
每次遇到社会上突发的各种“疠气疫毒”,如 2003 年“非典”、2008年手足口病等,葛琳仪总是挺身而出,牵头制定防疫药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已是耄耋之年的葛琳仪和医院专家根据病毒的致病特点进行研究,予以清热、解毒、化湿的中医中药治疗,并牵头制定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诊治新冠肺炎推荐方案。
88岁的国医大师王永钧,依然坚持每周看五个半天的门诊。
他半路出家,拜了7位老师,在慢慢行医路上成功救治了无数危重急症患者,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在行医数十载中,王永钧从未停止过对医学的探索与研究。2016 年,王永钧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联合申报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历时数载,王永钧和项目团队通过反复实践,将中医整体观融入西医临床实践,通过 2000 余例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创建了中医证候、西医临床、病理与生物
标志物四位一体的生物信息资源库,形成规范的诊断基础,实现了中医证候的客观量化评价,首创IgA肾病中西医病证结合的评估体系。
传播:智库搭台医媒高能级深度合作
中医药文化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绚丽图景,大家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中医药文化更准确、更好地传播开来?
作为“优等生”的浙江,扛起了大旗。 6月2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和浙报集团潮新闻筹组的“浙江中医药潮鸣智库”成立。国医大师葛琳仪,国医大师王永钧受聘成为智库顾问,33 位全国名中医、国医名师、基层代表等受聘成为首批智库专家。
浙江中医药潮鸣智库将打造成为精细化、专业化和长效化发展的载体,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为全省中医药发展
“问诊把脉”。今后根据智库发展需求,入库专家也将实施动态增补。
据了解,该智库成立后,将集中资源聚焦浙江中医药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职能。在科研学术工作中,借助专家团队造诣深厚、经验丰富的优势,提升创新意识,助力提高科研水平,打造科研高地;在重点工作宣传中,协助政府做好政策解读,加强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在公众关心关注的健康领域,提供权威、规范的医学科普;在基层卫生建设中,给予系统性、指导性的决策咨询,提升基层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开展务实性的调研和前瞻性的研究,为政府和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以智库为对外交往窗口,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展示浙江中医药之美。
此次,潮新闻作为浙江省级重大新闻传播平台,参与组建浙江中医药潮鸣智库,联合打造“思想+传播”两翼一体化平台,
实现了行业和媒体从传统内容层面的简单协作,到智库高能级深度合作的跃迁。潮新闻也将发挥舆论主战场的传播优势,以智库工作为核心,成为“浙江中医药”对外宣传的主阵地、主窗口,报道浙江中医药人的思考和行动,讲好浙江中医药故事,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播,输出中医药改革先行先试的“浙江方案”。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曹启峰对此寄予厚望:“浙江中医药潮鸣智库必将
助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浙江实现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贡献中医药力量。借助这个平台,希望激发更多人参与传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云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