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持续推动急救服务提质增效——织密急救“网” 撑起健康“伞” 焦点短讯

2023-07-05 10:02:18 来源:海口日报

完善的急救体系是衡量一座城市功能与文明建设的要素,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海口市120急救中心不断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急救资源,强化信息支撑,提升调度能力,功能多样的急救安全屋加速落地,120指挥调度信息系统持续升级,以直属急救站为主、网络医院急救站为辅的院前急救网络基本形成……一张快速、有效、联动的院前急救网络正在全市加速建立起来。

在海口市120急救中心调度大厅,调度员通过电话了解患者信息,并第一时间调派救护车。记者 孙士杰 摄

急救优先 指挥调度信息化

6月30日上午8点,海口市120急救中心调度指挥科调度员朱秀怡仔细检查完网络系统和电话设备,便开始了当天的工作。在她的工位前,有3面电脑显示屏和3部座机,她需要在不同电脑屏幕前快速浏览,实时监测车辆点位并进行派车操作。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接通后传来一名女士慌乱的声音。朱秀怡温和且耐心地引导对方准确提供伤情、地址等报警信息,并通过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对报警者(MPDS)进行指导,评估患者病情。

“请保持电话畅通,救护车马上就到。”每天,海口市120急救中心调度大厅里,电话铃声不绝于耳,调度员们亲切耐心地接听电话,安抚来电者焦躁的情绪,指导在场人员正确处理伤患,并第一时间调派最近的救护车赶往现场。

记者看到,在这间百余平方米的房间里,电子大屏上实时滚动着各点位急救车的运转状态。120急救调度员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急救护理知识,还需在脑中时时展开一张“活地图”,他们只有熟悉城市里的每一条街道,才能迅速反应,调派最近的车辆赶赴等待救治的患者身边。从电话接通的那刻起,院前急救指令便按下了“开启键”,一场紧急救援行动从这里出发,争分夺秒地为生命撑起“健康伞”。

指挥调度信息化是急救能力提质增效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市120急救中心不断推进指挥调度信息化能力建设,并于2018年引入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通过对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系统、应急物资仓库信息化系统和海口市院前急救数据平台进行建设,初步实现了急救车辆、急救业务交互等相关信息化功能。

就近就急 院前急救高效化

一名甲子镇的胸痛患者在120救护车上接受院前急救。记者 孙士杰 摄

“嘀嘀……”6月30日上午9点28分,市120急救中心院前护士许环硕的手机响起短信提示,与他同一时间收到通知的还有院前医生周云京和救护车司机。三人快速跑上救护车,从椰海急救站出发,一路疾驰奔向甲子镇土地坡村接诊一名胸痛患者。

按压机、监护除颤一体机、心电图机、氧气袋、药品箱……车厢内不大的空间里整齐摆放了几十种常规急救医疗物品。“这位病人感觉胸痛,我们要尽快为他测心电图,看看血压和血氧值。”许环硕一边说着,一边提前准备需要用到的医疗器械。“我们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车内仪器设备是否完好,电量是否充足,以及医疗耗材药品的数量,每结束一次救援也会对车辆进行整理,更换一次性用品,有必要时进行消毒。”对于已经工作10余年的许环硕来说,救护车已然成为他无比熟悉的“家”。

很快,救护车到达指定地点,接到患者后,许环硕和周云京马上为其进行了心电图检测,并将患者送往市第三人民医院。“我们按照‘就近、就急、就救治能力、就患者意愿’的原则选择医院,尽全力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一路上,许环硕时时紧盯着心电监护设备中的血氧血压变化情况,并耐心安抚患者情绪,直到将其顺利送至医院才放下心来。

“近年来,我们不断升级改进急救设施,配备了包括日常出诊的监护型救护车、越野型涉水救护车、新生儿救护车、转运型救护车等各种类型急救车辆,救护车上均配有信息系统和急救设备。”市120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中心不断加强应急储备,设置了面积约300平方米的仓库,储备17个大类112种应急物资和15类31种应急药品,主要用于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重大传染病防控等方面应急救援。

同时,科学分布急救站点能够提高急救反应能力,争分夺秒,有效缩短急救调度时间。记者了解到,为有效解决乡镇急救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目前急救网络设置的基础上,我市计划新建8个乡镇急救站点,从而能基本实现乡镇急救站平均服务半径1025公里,乡镇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目标。

开展培训 社会急救普及化

“十指相扣开始按压,一秒钟按两次……”近日,在白沙门文创市集外,市120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孔令兴通过实操演示、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讲解,带领现场学员直观形象地了解相关急救知识,并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当天,市卫健委、市120急救中心在白沙门文创市集投放了2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并对市集部分工作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

“掌握急救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关键时刻能让心脏骤停、异物梗阻等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这次学到了很多知识,回去后还会教给我的同事们。”前往现场学习的参与者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在海口白沙门文创市集,急救培训导师手把手指导市集工作人员练习心肺复苏动作要领。记者 孙士杰 摄

“白沙门市集位于人流密集地区,且地处海边,市民游客一旦出现心脏骤停、溺水以及异物梗阻等突发情况,情况会非常危急。”孔令兴告诉记者,为了在关键时刻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急救,就需要更多人学会心肺复苏术、AED使用方法以及气道异物梗阻解救法等急救技能,这也是急救培训广泛开展的意义所在。

今年,海南将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全年在省内建成100个急救安全屋,并至少对3万人进行免费的应急救护知识持证培训,普及培训超过8万人。“未来,我们计划将万绿园急救安全屋经验推广到全省更多地方,惠及更多群众。”市120急救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导师刘仕富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开展专业急救培训的同时,海口积极组织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活动,通过组建120急救志愿服务队,以“互联网+社会智能急救”的思维,构建社会急救体系。先后在万绿园、海南省农垦中学、海口经济学院、海南华侨中学(初中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地建成10个急救安全屋,并日常开设急救微课堂,以提升普通市民急救能力和健康素养。

数说

网络医院设置

目前,海口城区建成5个直属急救站,签约省、市级11家医院为急救网络医院,建立网络医院急救站,计划在全市新建8个乡镇急救站点。基本形成了以直属急救站为主、网络医院急救站为辅的急救网络。

深化培训

2021年至今年6月30日,市120急救中心共完成各类培训班1549期,培训人员89179人次。其中,专业培训50期,培训1500人次;普及类培训849期,培训58308人次;志愿服务类普及培训650期,培训29371人次。

今年,海南将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全年在省内建成100个急救安全屋。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云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