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动画电影故事结构

2023-08-27 08:51:08 来源:哔哩哔哩

第三节.  动画电影故事结构

前面动画短片故事创作部分讨论了“悬念—突转”超短片结构,以及“起承转合”常规短片结构。接下来,将进入更为复杂的电影故事结构。

电影故事结构的划分更为多元,除了“起承转合”结构依旧适用外,“设置-对抗-结局”三幕式结构与“激励事件-进展纠葛-低谷-高潮-结局”五部曲结构是较为常见的划分。下面我们就以“起承转合”结构作为参照,详细讲解一下三幕式结构与五部曲结构。


(资料图片)

一、三幕式结构

三幕式结构也被称为三段式结构,其代表人物是撰写《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图2-5-26)的好莱坞资深剧作教练悉德·菲尔德。他在长期审阅剧本的过程中,发现一部电影故事必然由三部分组成;并发现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结尾处必然要有两个关键情节点,这两个关键情节点就像钩子一样勾住前后的剧情;而且只要三部分比例得 当,关键情节点清晰有力,整体故事结构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具体划分,如图 2-5-27所示,假定一部电影为120分钟,第一幕“开端”为前30分钟,占据影片总长度前1/4;第二幕“中段”,从第30分钟开始,90分钟结束,占据影片中间2/4长度;第三幕“结尾”为后30分钟,占据影片后1/4长度。

1.第一幕——开端

开端又被称作建置 (Setup), 它要在前30分钟让观众对下面几个问题有所判断:第一 ,主人公是谁?第二,他想要干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第 三,他将遇到哪些困难?第四,故事内容大致要讲什么?即故事的主线。

下面就以动画电影《虫虫危机》为例,具体分析三幕式结构中前30分钟的建置。

第一 ,主人公是菲力。他是一只不守规矩、喜欢发明创造的小蚂蚁,但又不是特别靠谱,刚刚发明的自动收割机就把公主雅婷砸倒在地。

第二,他不想墨守成规,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蚂蚁王国解除蚱蜢带来的危机。起初他想通过自己的新发明“自动收割机”加速庄稼收割,从而及早完成上交蚱蜢粮食的任务;但谁知弄巧成拙,搞丢了已经收集好的所有粮食,结果蚱蜢到来,发现没有粮食,于是要求他们必须在最后一片树叶落地前筹备双倍的粮食,否则将血洗蚂蚁王国。此处为影片的激励事件,该事件由菲力促成,而且他不可能逃脱干系,该事件彻底打破了菲力生活的平衡,促使他不得不想办法,最后他想出一个将功赎罪的办法,自己独自外出寻找更加厉害的虫虫,帮助蚂蚁王国打败蚱蜢,解除自己闯祸造成的危机。

第三,他将遇到很多困难。首先,他能否找到更加厉害的虫虫?即使找到,别人愿不愿意帮忙?就算愿意帮忙,能否真正打败蚱蜢?还有这些都是小蚂蚁菲力的一厢情愿,其实蚂蚁王国只是为了支开他这个惹事精,并非真心支持他的行动;另外,菲力本身也存在着问题,他想问题过于天真,经常抱有侥幸心理,心智还不太成熟。所有这些困难,恰恰构成故事的悬念,吸引观众探寻后面的剧情。

第四,故事的主线可以总结为:菲力反抗蚱蜢。大致内容讲的是:小蚂蚁菲力不甘蚂蚁王国被蚱蜢压迫,想办法外出寻找更加厉害的虫虫,帮助他们打败蚱蜢。

由此,四个问题都明晰了,第一部分“建置”完成。接下来再探寻一下结尾处的关键情节点 I。

关键情节点与普通情节点有何区别?普通情节点——将剧情往前推进的一个或一组事件;关键情节点——不光推动了剧情进展,还像“钩子”一样,钩住前面的剧情,引出后面的情节,并将故事引向一个新的方向。由此可见,普通情节点只是推进了情节进展,而关键情节点将情节转至一个新的方向。

回到《虫虫危机》,究竟哪个事件属于关键情节点I?——菲力决定将功赎罪,请求外出寻找更厉害的虫虫打败蚱蜢,皇室为了避免他再惹事,表面同意了他的请求。由此,主人公的动机以及动机的对立面建立,故事主线确立。

需要注意的是,关键情节点I中主人公动机的确立,通常发生在两难处境之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但又不得不做出选择。即使做出选择,也是面临巨大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这样,观众才会为主人公揪心,剧情才具有张力。

反之,如果主人公的选择没有处在两难处境,很轻松就能做出决定,而且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什么代价,观众则会丧失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

由此分析菲力的两难处境:不反抗,继续跟蚂蚁们赶在最后一片树叶落地前收集双倍的粮食,蚂蚁王国将没有时间收集自己的粮食,只能饿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菲力的过失引起;选择反抗,困难重重,代价巨大,万一失败,以往的苟且偷生都将不能,自己和蚂蚁王国必将面临灭顶之灾。面对这种两难选择,主人公通常做出具有人性光辉的选择,正是这种彰显出故事的主题。

当然,非人性光辉的选择也是可以,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图2-5-28)以及微电影《调音师》(图2-5-29),其中的主人公都做出了违背人性光辉的选择。由此,故事都传达了批判性的主题。

与“起承转合”相比,第一幕“建置”相当于故事的“起”。

2.第二幕——中段

中段又被称为对抗 (confrontation), 是构成故事的主体。一切戏剧的基础都是冲突 (confict), 一 旦给故事中的人物规定出需求(need), 即他在剧情 中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就可以为这一需求设置障碍 (obstacles), 由此就产生了冲突。第二幕“对抗”就是由一轮轮的冲突构成。

例如,《虫虫危机》的第二幕,主要由几轮冲 突组成:第一轮,菲力与马戏团昆虫的冲突——菲 力误将马戏团演员当作战士(图2-5-30),而马戏 团演员为了混口饭吃,故意隐瞒身份;第二轮,菲 力、马戏团演员与蚂蚁王国的冲突——马戏团演员 身份露馅,菲力为了避免大家认为自己是骗子,决 定故意隐瞒,并想出瞒天过海的招数——制造假鸟来吓跑蚱蜢;第三轮,蚂蚁团演员、团长、菲力、蚂蚁王国四方的冲突——马戏团团长意外到来,拆穿了马戏团演员的身份,蚂蚁王国大失所望,将菲力和整个马戏团驱逐出境。

第二幕结尾处的关键情节点Ⅱ处于第三轮冲突 的末尾,即菲力和马戏团被驱逐出境,情节陷入低谷,主人公被逼入绝境,从而完成自我转变——最终放弃侥幸心理与小聪明,直面困难,勇敢、正面反抗蚱蜢,同时这也是蚂蚁王国危机的症结所在——正是因为蚂蚁们不敢反抗,委屈求全,才导致被蚱蜢欺压,只有勇敢起来,团结一致,才能打败本不是它们食物链上级的蚱蜢。由此,剧情被引入新的层面与新的方向。

与“起承转合”相对比,第二幕“对抗”对应着“承”以及“转”的开头。

3.第三幕——结尾

结尾又被称为结局,其实包含了常规意义上的高潮与结局。这部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主要矛盾怎么解决?冲突对抗怎样结束?主人公是否实现了原初的目的?完成了怎样的转变?最终传达出怎样的主题?

回到《虫虫危机》,蚂蚁王国与蚱蜢的矛盾最终以菲力带领大家正面反抗而结束;高潮过程大致经过了三轮小冲突,最终蚱蜢被红鸟吃掉;菲力实现了解救蚂蚁王国的目的;并完成了自身的转变,走向成熟;向观众传达出“要敢于追求正义与梦想”的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高潮部分的冲突通常是整体剧情的最后一轮冲突,同时也是最剧烈的一轮冲突,冲突过程要尽可能地波澜起伏。为此,在故事大纲编写阶段,就要有意设计出跌宕起伏的冲突过程,避免草草结束。具体做法,可以有意延迟最终目标的实现,设置多重小障碍或小意外,将高潮拉长、推高,带给观众一波三折的观影体验。

例如《虫虫危机》的高潮部分,以菲力为代表的昆虫与蚱蜢大决战,冲突过程有意设计出三个层次:第一轮小冲突,菲力带领大家利用假鸟将蚱蜢吓跑,谁知马戏团团长误将假鸟烧着,假鸟计败露,蚱蜢重回上风;第二轮小冲突,菲力放弃假鸟计,团结起所有蚂蚁,正面反抗蚱蜢,眼看即将成功,结果却天降大雨,再次扭转战局;第三轮小冲突,菲力迸发出非凡的智慧与勇气,暴雨中将蚱蜢首领引至真鸟面前,蚱蜢以为还是假鸟,结果被吃掉,蚱蜢团体溃败,蚂蚁王国最终反抗成功。

第三幕“结局”对应着“转”的后半部分和“合”。

二、五部曲结构

罗伯特·麦基(图2-5-31)在他的剧作理论书《故事》中认为,一部电影故事必然由五部分组成,它们依次为激励事件、进展纠葛、低谷、高潮和结局。下面我们仍以“起承转合”为参照,来详解下电影故事的五部曲结构。

1.激励事件

罗伯特·麦基认为,在故事的开头必然有一个激励事件,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的平衡,使其激发出一个欲望,意欲恢复平衡。然后在欲望的驱使下,构想出一个行动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展开戏剧行动。

比如《虫虫危机》中,故事开头,蚂蚁们虽然遭受着蚱蜢的剥削,心有不满,但仍可苟且而活,属于故事开场不合理的平衡。接着,这种平衡要被激励事件打破,使得主人公产生一个欲望,构想一个动机。这个激励事件便是,菲力好心办坏事,自己发明的“自动收割机”弄丢了已经收割上来的粮食,结果导致前来收粮食的蚱蜢异常恼火,威胁蚂蚁王国必须在最后一片落叶前上交双倍的粮食,否则将血洗蚂蚁窝。正是这个事件彻底打破了主人公菲力的生活平衡,因为祸是他闯的,他是直接的责任人。为此,他必然要想办法挽救,于是想出了一个具体的行动目标——外出找更厉害的虫虫帮他们打败蚱蜢。

对比“起承转合”,激励事件大致从属于故事的“起”,即主人公出场后,激发出了明确的动机。、

2.进展纠葛

“进展纠葛”就相当于故事的“承”,即故事的发展。

主人公的动机由“激励事件”激发而来,到了“进展纠葛”阶段,就是由动机引发的一轮轮的动作冲突。对于“进展纠葛”,罗伯特· 麦基着重提出了“鸿沟”理论,即主人公怀揣动机,向着戏剧目标采取行动,但结果不是离目标更近了,而是越来越远,这种事与愿违的情节模式就是鸿沟。具体来说,在整个进展纠葛阶段,主人公的一次次努力不是将局面变得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糟。

例如,《虫虫危机》的进展纠葛:菲力围绕着自己的行动目标,采取了第一次行动——外出寻找更厉害的虫虫,结果却因自己的无知,找来了一群冒充战士的马戏团演员,而且他和整个蚂蚁王国都不知实情,从观众的角度看,是不是离他们打败蚱蜢的目标更远了?接下来,进入第二轮冲突:菲力知晓了马戏团演员的真实身份,但却没有直面错误,而是继续耍小聪明,一边向蚂蚁王国隐瞒马戏团的真实身份,一边利用瞒天过海之计,制造假鸟(图2-5-32)吓退蚱蜢——这种不靠谱的做法,为危机的解决埋下了更大的隐患。第三轮:他苦心经营的谎言被突然到来的马戏团团长揭穿,最终导致自己和马戏团演员被全部驱逐出境——别说打败蚱蜢了,他甚至失去了对抗蚱蜢的机会,局势遭到了极点。

上面“进展纠葛”的一道道“鸿沟”,仿佛情节进展中的一道道“死套”,不仅套住了主人公的命运,还套住了观众的关注点,吸引观众“不得不”看下去。

对于“进展纠葛”中的“鸿沟”,罗伯特·麦基还提到了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不归点。何谓不归点?就是主人公所做出的一次次行动,越发没有回头路,不得不继续往前走。就像《虫虫危机》中,菲力一次次的隐瞒、耍小聪明,对于不敢直面问题的他来说,就是一次次不归点;此外,因为他的“成功找到了更厉害的虫虫”“假鸟计”等行动,导致蚂蚁王国真的放弃了收集双倍的粮食,而离蚱蜢规定的deadline(最后一片树叶落地前)越来越近,也为剧情埋下了不归点,从而使观众越发揪心,越发不得不往下看。

“鸿沟”和“不归点”是“进展纠葛”的剧作特点,缺少了这两点,剧情张力将大打折扣。

3.低谷

低谷又叫作危机,危机中又包含着转机。

承接前面“进展纠葛”,主人公一次次的努力反而使局面变得更糟,直至陷入绝境。绝境即是低谷,否极泰来,低谷中又蕴藏转机。例如,菲力和马戏团被驱逐出境,也正是因为这种绝境,才促使他开始正视自己,反思自己,从而为剧情带来转机。

针对故事“低谷”,罗伯特·麦基又提出了“灵魂暗夜”理论,即只有将你的主人公逼入绝境,他的优秀品质、隐藏潜质才能被激发出来,而且恰恰是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精神。正如只有将点亮的灯泡放在黑暗中才更显明亮,主人公只有在逆境、绝境中才能迸发出人性的光辉,“灵魂的暗夜”同时也是“小宇宙的爆发”,从而带来情节的转机。

4.高潮

“低谷”过后便是“高潮”,“高潮”相当于故事的“转”,承接“低谷”中的转机,剧情迎来最后也是最剧烈的一轮冲突,导致主要

矛盾最终解决。

5.结局

主要矛盾得到最终解决后,主人公完成自身转变,剧情进入新的平衡状态,并明确传达出故事的主题。如《虫虫危机》的大团圆结局,蚂蚁与蚱蜢的矛盾得以解决,主人公菲力完成自我成长,“小人物大梦想”的励志主题得以明确传达。

综上所述,无论是“起承转合”四分法, 还是三幕式结构、五部曲结构,都是对故事结构的主观划分。故事本身有着自己的结构规律,不同理论只是从不同角度对结构划分的不同阐释而已,没有对错,也不存在彼此矛盾。深入探究,三者之间其实是互通的。通过对比,综合把握,能够帮助我们对故事结构进行更深层次地认知。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云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