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罗刹海市》硬伤有多少?新加坡文科教授石毓智对歌词提出10点批评
刀郎《罗刹海市》的硬伤有多少?从咬文嚼字的角度,文科教授石毓智对该歌提出10点批评。石教授指出:歌词中“他”“她”和“它”混为一谈,导致指代混乱。“苟苟营当家的叉杆儿唤作马户,十里花场有浑名,她两耳傍肩三孔鼻”,这几句中的“她”似乎指的是“马户”。然而,“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都用“他”。
(资料图)
接着就用了“它”:它红描翅那个黑画皮绿绣鸡冠金镶蹄。这种乱用第三人称代词,徒增表达混乱,没有取得任何积极表达效果。“半扇门楣上裱真情”。“门楣”是指门框上的“横木”,与“半扇”搭配不当,而且意思也讲不通。
这里改为“半扇门上表(裱)真情”,表意准确贴切。语言文法的标准是衡量歌词或者文学语言的一种方式,但它不能将复杂的意蕴简单地转化为标准的答案。文学语言除了符合语言标准外,还具有独特的文学性。石教授的批评指出《罗刹海市》中存在一些表达上的问题,但过度咬文嚼字和吹毛求疵并不一定有益于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意象和风格,而并非仅仅为了符合语法规则。
歌词作为音乐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它的语言运用常常追求情感表达的韵律和节奏感,而在某些情况下,为满足音乐形式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语言规范可以被打破。因此,对于歌词或文学语言,我们不能过分地以语法规则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其表达效果。石教授对于《罗刹海市》中第三人称代词的运用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乱用导致了指代混乱。然而,从文学角度来看,这种表达方式或许正是歌曲所追求的效果。
通过混淆不同的人称代词,歌曲营造出一种迷幻的氛围,使听众陷入对人物关系和情境的想象之中。这种表达方式或许并不符合语法规范,但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下,它达到了独特的的表现效果。此外,“门楣”与“半扇”的搭配问题也被石教授提出批评。然而,在文学语言中,这种搭配并非绝对禁忌。通过超越常规的搭配方式,文学家和艺术家常常试图突破传统语言的束缚,创造出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罗刹海市》中,“半扇门楣上裱真情”这句话或许在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和意境。虽然这种表达方式在语法上存在一定问题,但它试图通过门楣这个具体的物象来传达一种情感,让听众在想象中感受到歌曲所描绘的情境。对于石教授对歌词的解读,我们不能仅仅从语法规范的角度去理解。
相反,我们应该尝试去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去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当然,对于一些明显的语言错误或不符合常规的表达方式,我们仍然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否定文学语言中的创新和独特性。
总之,咬文嚼字和语法规范是衡量文学语言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尝试去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同时也要尊重语言规范和常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并从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在讨论《罗刹海市》的硬伤时,我们需要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风格和目的,因此在评价其优劣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于《罗刹海市》这首歌曲,我们可以从音乐、文学、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咬文嚼字和语法规范。在文学创作中,有时候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意象,会采用一些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这种创新和独特性是文学作品魅力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而不是过分拘泥于语法规范和常识。
总之,咬文嚼字和语法规范对于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评价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尝试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要尊重语言规范和常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并从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云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