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维也纳中国新年音乐会上,琵琶、箜篌、筚篥、胡琴、鼓、琴、瑟等来自敦煌的声音回响在市政大厅礼堂。身着彩裳、手持古乐器的演奏者们仿佛穿越时空,将敦煌壁画中描绘的音乐盛宴带到了丝绸之路的另一端。这些乐器正是莫高窟壁画中所描绘的乐器。
据统计,在敦煌莫高窟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240个洞窟的壁画绘有乐舞场面,出现乐器4000余件(次),乐伎3000余身,不同类型的乐队500余组。而将这些壁画上的乐器大规模“复活”的人,是一名扎根西北的“海归”——甘肃丝绸之路文化创意工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成虎,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使命与光荣。
“留学人员大都既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又满怀报国情怀和愿望,祖国和家人培养了我们,我们应该肩负使命,报效国家。”经过深思熟虑,赴英学成之后的马成虎决定回国,“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马成虎立志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做出成绩,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相关资料图)
闻名遐迩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精妙绝伦的壁画让各国游客流连忘返,壁画上的乐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数千件乐器见证着古代音乐的繁盛,记录着10个朝代丝竹绕梁的音乐盛况。编号为220的洞窟之中,28身乐伎手持各种管弦乐器,奏响了天籁之音。这个洞窟拥有敦煌乐舞的经典之作,也开启了人们对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千年之久的音乐世界的探索。
历经千年,这些乐器早已消失于市井宫苑之中,只存壁画中的影像,记录着曾经的辉煌。1986年,敦煌研究院乐舞工作室成立,乐舞专家郑汝中数十年来一直研究壁画上的乐器,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在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的指导下和郑汝中的研究基础上,马成虎和团队成员决心让这些壁画上的乐器大规模“复活”,不仅外观要与壁画相似,还要能够演奏。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困难重重。首先是空间的转换,要制作的是三维空间实物,但壁画是二维空间,只能看到乐器外观,看不到内部结构。这些乐器又与现在的民族乐器有很大不同,在设计制作上很难找到参考。
其次是虚实的转换。“壁画不是摄影,所呈现的也不是百分百真实,这是形式上的虚。这就导致壁画上的乐器与现实乐器不一致。比如,琵琶一般是4根弦,壁画上也有画6根弦的。”马成虎说,确定律制也是一大难题,我国古代各种乐器的律制并不一致,而壁画无法告诉我们律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成虎和团队成员来往于全国各地的乐器厂之间,并与郑汝中和制作师多次沟通,确定尺寸、结构、选材、定音等具体工艺,终于将壁画上的乐器“搬”到现实当中。最终,复原制作了2套245件(套)乐器,包括弹拨、拉弦、吹奏、打击四大类,共97种,基本涵盖了壁画上的各种乐器。包括著名的“反弹琵琶”壁画图像中出现的“方头琵琶”,形似花瓣的“花边阮”,古代画师想象的乐器“弯琴”,以及葫芦琴、龙凤笛、雷公鼓等。
敦煌壁画上的乐器,是音乐史上伟大而独特的珍藏。沉睡了千年的宝藏,如今逐渐被唤醒,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的辉煌,饱含着今人创新探索的精神,让画中的繁荣走下墙壁,让往昔的辉煌再现。
2018年9月,在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上,第四批敦煌壁画仿制研发乐器首次公开亮相。100余件乐器齐聚敦煌,乐器奏响,声声旋律穿越时光,为中国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中国古代灿烂的音乐文化重现于世人面前。
“从斑驳陆离的图画变成可以触摸、演奏的乐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建乐队,让古老文化走到大众身边,这不仅是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传承,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成虎说。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云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