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深山·医路坚守

2023-08-20 01:07:38 来源:东方资讯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杨兴荣背着药箱走在出诊的山路上(8月14日摄)。


(资料图片)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乡村医生杨兴荣在出诊途中(8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乡村医生杨兴荣在出诊途中(8月15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杨兴荣(左二)在为村民测量血压(8月14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村医杨兴荣在为村民测量血糖(8月14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左二)和村民聊天(8月14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杨兴荣(右)在为村民检查身体(8月14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乡村医生杨兴荣走在出诊的山路上(8月15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卫生室,杨兴荣在填写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表(8月15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杨兴荣(右三)在为村民讲解健康知识(8月15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苍墕自然村,村医杨兴荣为村民滴眼药水(8月15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乡村医生杨兴荣在出诊途中(8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杨兴荣背着药箱走在出诊的山路上(8月15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杨兴荣(右)在为小朋友涂药(8月15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出诊结束后,村医杨兴荣走在回家的路上(8月14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村医杨兴荣(右二)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一起入户走访(8月16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村医杨兴荣骑着摩托车前往王家沟村出诊(8月15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右)和村民聊天(8月14日摄)。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前行,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健康。这里路远且艰、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1976年,17岁的杨兴荣报考了县卫生局主办的医学培训班,1979年学成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从这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第一时间拿上药箱出诊,随叫随到。这些年来,往返奔波在大山之间,杨兴荣不记得穿烂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跤。

行走深山,44年过去,“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杨兴荣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杨兴荣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看好病。

在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杨兴荣在地里干活(8月15日摄)。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云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